(一)方法原理
先給評價員提供樣品“A”,讓其熟悉并記憶,然后以隨機順序分發給評級員一系列樣品,其中有的樣品是“A”,有的樣品是“非A”。“非A”樣品可以包括“非A1”和“非A2”等。要求評價員識別每個樣品是“A”還是“非A”。必要時也可讓評價員體驗“非A”。見圖1-4。

(二)方法步驟
召集評價員(7名以上專家或20名以上優選評價員或30名以上初級評價員)。評價前讓評價員對樣品“A”有清晰的體驗,并能識別它。必要時可對“非A”樣品進行識別。評價開始后不應再接觸標識為“A”的樣品,但必要時,可在評價期間在體驗樣品“A”或“非A”。每位評價員得到的“A”或“非A”的樣品數應相同。評價員按回答表要求識別樣品。統計回答數,計算χ2檢驗值,查χ2分布臨界值表,做出統計判斷。
(三)方法特點
該方法是成對比較檢驗的多次應用,但較成對比較檢驗法,該法可同時比較多個樣品,效率較高,特別適用于評價具有不同外觀或后味的樣品,也適用于確定評價員對產品某一種特性的靈敏度。
(四)應用實例
問 題:在一種飲料甜味劑的替代研究中發現,由于新型甜味劑的后味會讓人感覺到某種異樣,該開發人員想知道,含有這種新型甜味劑的飲料是否能夠被識別出來。
項目目標:確定該甜味劑能否代替原甜味劑。
實驗設計:分別用新型甜味劑和原甜味劑配置成飲料,將新型甜味劑飲料設為“A”樣品,將原甜味劑飲料設為“非A”樣品。采用20人評價小組,每人得到10個隨機編碼的樣品,“A”與“非A”樣品各5個,按隨機順序提供給評價員。評價員按回答表1-8要求進行評價。

實驗結果:如圖1-9所示。

據上表結果計算χ2值,得χ2=12.53,查χ2分布臨界值表,α=0.05水平下,自由度為1時,χ2=3.84<12.53,說明兩種甜味劑存在顯著差異。
結 論:新型甜味劑不能替代原甜味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