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北,是孜然的味道

孜然,西北菜的靈魂,常見于新疆、甘肅一帶。曾與朋友食日式燒烤,朋友明明是湖南人,但她卻吃得興致缺缺。問原因,原來是因為日式燒烤不放孜然,她覺得少了一味,吃得不過癮。如今,孜然早已走出西北,遍及中國,就連街邊小吃烤冷面,也不得不放孜然這個香料來作為調味。
關于孜然的故事,可追溯到公元前31世紀古埃及時代。當時,古埃及人民為防止人體腐敗,放置大量香料,制作成木乃伊,孜然是不可或缺的材料。直到公元前7世紀時,波斯人入侵印度,把孜然帶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叫jeera,而漢人也以此稱之。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孜然傳到中國西域,也就是現在的新疆、甘肅。自此,孜然正式成為中國人所用的香料。
作為人類食用香料悠久的孜然,擁有良好的去腥膻異味之功能,其獨特的香氣成為許多菜肴里不可或缺的香料。孜然用于西北菜,做燒烤尤其出名,孜然不僅去除了肉的腥味,遇油經高溫加熱后,其香味便會更加濃郁。
“沒有孜然,就沒有新疆菜”如此說法一點也不夸張,烤全羊、烤包子、馕、原始抓飯,乃至維吾爾藥茶,都不可無孜然。
“沒有孜然,就沒有新疆菜”如此說法一點也不夸張,烤全羊、烤包子、馕、原始抓飯,乃至維吾爾藥茶,都不可無孜然。
孜然分為兩種,熟孜然和生孜然。餐廳里的蒸煮菜,所放的是未經處理過的“生孜然”,味道較淡,多做為畫龍點睛之用,讓食物保有原來風味。炒菜、烤肉同樣也使用生孜然,孜然預熱后氣味散出,甚至還有殺菌作用。“熟孜然”,是生孜然經烘烤日曬而成,比生孜然的味道還濃郁,用為蘸料,比如外國人吃面包,偶爾也喜歡沾些熟孜然。常見的孜然粉也是熟孜然的一種。
2、四川人的續命花椒

孜然代表了西北菜,那么往南走點的西南地區,則有花椒作為代表香料。花椒不像孜然,存在僅因氣味,花椒讓人有更多的感官沖擊。
許多人與花椒的初見面,或許是水煮魚,也或許是麻辣火鍋。可是花椒的出現,卻會打斷人們的享受。突然,料理無任何滋味,唇齒間麻痹,舌頭也失去味覺。這都虧花椒所賜。花椒雖然小,但后勁十足,咬下后那陣麻迅速竄入全身。
花椒與大多數常見香料不同,花椒的原產地就為中國,英文名為Sichuan peppercorns(四川胡椒),在清朝之前甚至是皇室貢品之一。早在《詩經》里就有對花椒的描述:“椒聊之實,繁衍盈升”;在《齊民要術》中,也有花椒栽培的記載。
花椒與大多數常見香料不同,花椒的原產地就為中國,英文名為Sichuan peppercorns(四川胡椒),在清朝之前甚至是皇室貢品之一。早在《詩經》里就有對花椒的描述:“椒聊之實,繁衍盈升”;在《齊民要術》中,也有花椒栽培的記載。
花椒帶有芳香之氣,入口刺麻,但不久留,也沒有胡椒粒辣,甚至還帶有點甜味。其氣味如《本草綱目》所示:“其味辛而麻”。中國西南,由于盆地地形,氣候因此潮濕。四川人吃辣,是為了對抗當地潮濕難耐。而花椒的香、麻,與辣椒結合起來,就為川菜最經典之味。
夏日一碟夫妻肺片,牛肉與麻辣疊合得剛好,涼菜作為開胃小菜還解決了夏日食欲不振之問題。冬天食用麻辣火鍋,去寒除濕,近代更廣傳至全國,無人不愛麻辣火鍋。宮保雞丁、麻婆豆腐、擔擔面、口水雞,也因花椒而有名。
最好的花椒為“清椒”,史稱共稱貢椒、娃娃椒、子母椒,又稱漢源花椒,主產于大相嶺泥巴山南麓的綠水青山中,得天獨厚的氣質煅造了清椒得天獨厚的品質。清椒油重粒大、色澤紅潤、芳香濃郁、香麻可口,因此贏得了“川味正宗麻,黎紅第一佳”的美名。其含油量高達7-9%,是普通花椒的3倍。花椒的滋味不僅如此,還能與肉桂、八角、丁香、茴香混合制成鹵肉的“五香粉”。
三、鹵肉的滋味,八角決定

“那個是八角,不要吃”。小時候吃鹵肉,總會不經意地吃到八角,雖然自覺此物不可食用,但還是因懶惰而直接下肚。吸附滿滿鹵汁的八角氣味之香,還帶有甘甜,可確實不能吃,其硬無比,消化不易。八角是做鹵肉不可或缺之材料,若無八角,此肉就像是醬油漬肉,除了濃厚咸味之外,毫無香氣可言。南朝陶弘景所說:“煮臭肉,下少許,無臭氣,臭醬入末亦香,故曰茴香”正是。
八角與花椒相同,一樣源于中國,產區在廣西。世界上有80%的八角來自中國,其中又有85%是廣西所產,廣西可謂八角之“香”。記載以來,自明朝開始,中國人開始廣泛使用八角。《本草品彙精要》說道,八角常用于烹飪之中,雖有溫暖止痛、助消化等藥性,但因藥力不強,所以少做為藥用。可在現代醫學上,發現八角里的莽草酸,能有效防止病毒在體內增殖,成為克流感良藥。八角雖有藥性,但對中國人來說,仍以食為先。
八角又稱大料,鹵肉之必要。鹵肉能偷懶不放五香粉,但絕不可沒有八角。尤其鹵豬肉,八角的香氣能除去豬肉的腥味,降低食者在味覺上的負擔。蘇東坡的紅燒肉就不可無八角,盡管先生在紅燒肉的做法上只以“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說明,但五花肉尤其油膩,若不放八角,五花肉就只是一塊醬油鹵的肥肉,味單調,又油膩。但香料不可放多,需秉持“寧少勿多”之原則,尤其像八角放多了,整鍋鹵汁便都是八角的味道,再加上八角那自然所產生的甘味,如此的鹵汁難以下咽。
在制作料理時,八角建議以清水先浸泡數分鐘,因味道重,必去除過多的味道。入菜,則需提早放入。八角不像孜然、花椒,出香快,在料理最后加入即可。八角若不經長時間熬煮,其氣味便難以釋放,白忙一場。
四、我不叫香菜,我是芫荽

嚴格來說,香菜并不是香料,但既然以“香”字為名,那么通俗點地來說香菜是香料,似乎也無明顯偏差。比起上述所提到的孜然、花椒、八角等,香菜這個不知是菜還是香料的物種,倒讓人覺得有趣,因為它的評價兩極。身邊有朋友愛香菜成癡,麻辣燙必點好幾份香菜,不切碎,燙熟即食;但也有朋友是一片香菜葉也不能容忍的,但凡料理有香菜,完全不吃。
香菜其實有很多種,有香味的菜都可叫香菜,它只是泛稱,可以指九層塔、芹菜、香椿、薄荷等。人們一般所說的香菜為“芫荽”(yán sui),自古以來就叫這個名字,但也不知什么原因,幾乎無人知道芫荽為何物,實在不幸。芫荽源于西亞,最早出現在圣經中《出埃及記》16章31節,文中以芫荽籽描述嗎哪的形狀,顯示芫荽籽在當時就為食品使用。中國人常用芫荽葉調味,做湯或者涼拌,亦也能料理最后的提味。
芫荽使用不分地域,閩南一帶尤其愛用,炒米粉放芫荽,羹湯放芫荽,連一般的蘿卜湯也要放芫荽,不知對芫荽的執念為何,似乎無芫荽就不是道好料理。
芫荽的味覺沖擊就如同孜然,是存在感很強之香料,但是,并非是所有人都愛芫荽。說得更正確一點,愛芫荽者愛之入骨,恨芫荽者則是恨之入骨。人們對芫荽的評價兩極,其原因在于有一部分人身上有段神奇的基因,叫OR6A2,擁有這段基因的人,就會對芫荽的味道非常敏感。基因決定一切,這類人無論再怎么嘗試,都難以接受芫荽的氣味,甚至還有人認為是“腐爛味”。而佛教也對芫荽有很大的批評,在《華嚴經》里有云:“食此菜者,生生之處,不睹諸佛,被人憎疾。”表示吃了芫荽就見不到佛,因為葷菜會激起人類的欲望,招引惡鬼,遠離天人。
我也是不吃芫荽的人,不是因為芫荽的味道,或者見不到佛的可能,只是不喜歡細葉在嘴巴里的口感,很凸出,有股沖勁。但有趣的是,偶爾想起一些料理,最直接的竟然不是那料理的味道,而是香料的香氣。比如烤冷面,除了香料之外,好像也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
曾經因做菜偷懶,鹵肉未放八角,心想“少放一味應該不會怎么樣吧?”,結果鹵出來的肉完全無法入口。之后每每下廚,發現少一味也不會馬虎,必定補足香料才開火。從此恍然大悟,原來香料就如同人生的細節,無一能被忽視,無一能不被重視。
注:根據佛學辭典的記載,佛家不吃的五辛裡的“大蒜”就稱“葫菱”,所以經書上所記載的“胡荽”不是指香菜,應該是大蒜才正確。信佛者是否能食芫荽,目前還有待考證。
-參考內容-
《孜然羊肉的“孜然”,竟然是世界第二大調味品!》鄭小塔
《八“角”玲瓏》刀刀
《花椒并不辣》Rachel Tan
來源:最愛中國,編輯丨川,轉載請注明此來源。圖片來源:千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