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脆的腐竹、滑爽的米粉、紅亮的辣油,還有二十米外就能聞到的特殊氣味……無論是誰,聞過一次都會對它留下深深的印象。
還有中國的臭豆腐,日本的納豆,“水果皇后”榴蓮……這些讓愛它們和恨它們的人分歧很大:“吃著真香”和“恨不得臭出二里地”!
哈~為什么臭臭的食物那么受歡迎?它們的臭味又是從何而來呢?
一、為啥會喜歡臭味食物? 臭,是濃過頭的香
香和臭本就只有一線之隔,香極了就是“臭”,臭極而“香”。很多臭味在稀釋之后會產生香味,比如便便中的糞臭素稀釋后成了茉莉花香,是不是很出乎意料?
聞著臭,但可能真的吃著香
許多臭物都是經過發酵過程的,此時,食物中的蛋白質會被微生物分解,產生有鮮味的氨基酸,比如谷氨酸,這也是味精和雞精的主要成分,所以食物會變得鮮美可口,自然吃起來就香了。
二、"臭味食物"的臭味來源? 臭,也臭得不一樣!那這些“臭食”的臭味到底來自哪里呢?
1、發酵所致
●臭豆腐
臭豆腐是將普通的豆腐壓干,浸泡在臭鹵水中發酵制成。不過不同地區制作臭鹵水的方式也會不同——像紹興的臭豆腐,是浸入臭莧菜梗的鹵汁中腌制而成;長沙臭豆腐則用的黑鹵水,是黑豆豉為原料熬煮的。
在浸泡過程中,一部分大豆蛋白,在鹵水含有的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出硫化物,再加上鹵水經過發酵產生吲哚分子(又叫糞臭素),揮發至空氣中,就會產生不好聞的氣味了。
● 螺螄粉
螺螄粉本身其實并不臭,其臭味主要來源于腌制的酸筍。
酸筍制作簡單,只要將竹筍加鹽放入大缸中腌制半個月即可。那它為什么會臭呢?相對于鮮筍,酸筍中的半胱氨酸含量明顯下降,而色氨酸則根本未檢出。也就是說,半胱氨酸和色氨酸轉化成了其他物質。
半胱氨酸的代謝產物是硫化氫,有臭雞蛋氣味;色氨酸的代謝產物是糞臭素,聽名字就能想象其味道了。
除了上述兩種是全國各地都風靡的食物,還有一些地方特色,如安徽的臭鱖魚、北京的豆汁兒,其實都是因發酵產生了胺類、硫化物等,才有了特殊的氣味。
2、天生的
除了發酵過程,還有一些則是自身基因所致,最典型的就是被稱為“水果皇后”的榴蓮。
《自然遺傳學》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稱:榴蓮的特殊氣味與其內部產生的硫化物有關。而榴蓮內控制合成硫化物的相關基因,在榴蓮成熟時會被激活,因此成熟榴蓮會發出一種刺激性氣味。此外,像大蒜、洋蔥、韭菜,也都如此,在成熟后會發出刺激性氣味的硫化物。
三、臭味食物,是好還是壞? 一些天生自帶臭味的食物,吃對了對人體健康的好處毋庸置疑,比如榴蓮是維生素補充能手,大蒜、洋蔥等能殺菌抗炎護血管……但因發酵所致的臭味食物,則有利有弊。
●提高營養物質吸收率
發酵時微生物分泌的酶能裂解細胞壁,提高營養素的利用程度。如蛋白質變成了更易消化的多肽和氨基酸。
●合成新營養
微生物還能合成一些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2;在發酵過程中分泌的植物酶,有助于分解植酸,提高人體對鈣、鐵等礦物質的利用率。
●利于腸道健康
發酵過程中還會產生一些植物性乳酸菌,包括單寧酸、植物堿等,具有調節腸道的功效。
發酵食品本身并沒有問題,但是不恰當的烹飪手法則改變了其健康的屬性。
像臭豆腐,一般都是經過高溫高油煎炸過,再加上各種調料,反而會降低其營養價值。
首先,高溫油炸會使蛋白質變性,破壞無機鹽和一些脂溶性的維生素,讓原本含有的各種營養素消失殆盡;其次,油炸物的油脂超標、熱量翻倍,經常食用容易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而且,高溫油炸還容易產生一些有害物質,如反式脂肪酸、多環芳烴類物質、雜環胺類物質等。
因此,在吃一些臭味食物的過程中要注意做法。
① 鈉超標
臭味食物的產生,主要是想延長食物的保質期,因而不少臭味食物在制作中會添加鹽腌制,再加上烹飪過程中又會加鹽和各種調味料,一不小心,鈉就超標了。
② 敏感體質的人,會受胺類影響
臭味食物發酵過程中,會產生組胺和酪胺等天然生物胺,胺類物質食用過多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降低血流量,引發頭痛或偏頭痛。
一般情況下,普通人群少量吃并不會產生不良反應,但有些人組胺不耐受,即使吃得不多也可能產生不適。
③ 發酵過程可能產生雜菌污染
大多數臭味的食物都是在傳統作坊或者自己家中制作的,生產的環境并沒有受到嚴格控制,很容易出現毛霉和青霉,它們可以產生部分有毒代謝物,長期食用,對人體有一定的致病、致癌風險。
因此,若自制一些發酵食物,一定要嚴格按照步驟進行,亦或是在正規超市購買。另外,不管是哪種食物,有多喜歡吃,都要控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