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法,顧名思義,是將一系列樣品按其某種特性或整體印象的順序進行排列。該方法可用于確定不同原料、加工、處理、包裝和儲藏等條件對產品一個或多個感官指標強度水平的影響;或進一步進行精細感官分析(如描述性分析)前的預篩;也罰用于篩選、培訓評價員。
(一)方法原理
評價員同時接受三個或三個以上隨機排列的樣品,按要求如從弱到強或從差到好等,對樣品的某一特性或整體印象進行排序,給出每個樣品的序位,即秩。計算秩的和(秩和),然后進行統計比較。見圖1-5。

(二)方法步驟
根據評價目的召集評價員。如用于產品評價時,一般為12~15名優選評價員。用于偏愛測試時,至少60名消費者類型評價人員。而用于評價員表現評估時,據實際情況而定。盡可能采用隨機完全區組設計,將全部樣品提供給評價員。但若樣品的數量和狀態使其不能被全部提供時,也可采用平衡不完全區組設計,以特定子集將樣品隨機提供給評價員。評價員對提供的樣品,按要求進行排序,給出每個樣品的秩次。統計每個樣品的秩和,根據評價目的選擇統計方法:如采用斯皮爾曼(Spearman)相關系數比較兩名評價員間或評價員排序結果與樣品理論排序結果間的一致性;在樣品具有自然順序或理論順序已知的情況下采用佩奇(Page) 檢驗進行小組表現判定;在樣品自然或理論順序未知的情況下采用弗里德曼 (Friedman)檢驗;若樣品間具有顯著差異,可采用多重比較和分組計算最小顯著差數(LSD),判斷哪些樣品可劃分為一組。
(三)方法特點
該法只排出樣品的次序,表明樣品之間的相對強度大小、好壞等,屬于差別程度上的判斷。方法簡單,但每次評價只能按一種特性進行,如對不同特性進行排序,則按不同的特性安排多次排序實驗。
(四)應用實例
問題:在培訓評價員過程中,評價員是否可對9類硬度參比樣(奶油奶酪、雞蛋白、奶酪、哈爾濱紅腸、青梅、花生、胡蘿卜、杏仁、冰糖)按由軟到硬的順序進行正確排序。
項目目標:評價小組對9類硬度參比樣的排序與自然硬度順序是否相同。
實驗設計:將9類硬度參比樣品以隨機順序同時全部提供給7名評價員(隨機完全區組設計),每位評價員得到的樣品順序均一致,請評價員按硬度由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序。回答表如表1-11所示。

實驗結果:7名評價員對9類硬度參比樣的排序秩次均為:1、2、3、4、5、6、7、8、9。采用Page檢驗統計方法,經計算得Page檢驗系數L=1995,因評價員人數j=7、樣品數p=9未在Page檢驗表中列出,計算L’=7.48>2.33(α=0.01),故樣品在α=0.01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L和L’的計算公式見排序法標準)。
結論:樣品間在α=0.01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評價小組得到了與參比樣體系自然硬度順序一致的結果,評價小組達到了穩定一致。
參考:趙鐳、劉文,感官分析技術應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