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點檢驗法最早由Peryam和Swartz于1950年提出,目的是降低三點檢驗過程的復雜性。因為刺激相對強烈的樣品,會使評價員的敏感度顯著降低,而三點檢驗又需要組合三個未知量,從而增加了難度。
1.方法原理
提供給評價員三個樣品,一個為參比樣,另外兩個樣品其中一個與參比樣不同,請評價員從中選出與參比樣不同(差別檢驗)或與參比樣相同(相似檢驗)的樣品編號。
二、三點檢驗法有兩種技術形式:
根據樣品特點和評價員對樣品的熟悉程度選擇合適的參比技術,召集評價員(0.05、0.01顯著水平下至少7名,0.001顯著水平下至少7名,0.001顯著水平下至少10名)。
step2
若樣品組的總數大于評價員人數,則進行取舍:
(1)多余一組,隨機去掉一組;
(2)多余兩組,隨機去掉含A(R)為參比的一組和含B(R)為參比的一組;
(3)多余三組,分別隨機去掉含A(R)或B(R)為參比的一組,再隨機去掉一組。
恒定參比技術樣品組的取舍方法與平衡參比技術類似。
step3
隨機分配樣品組,提供給評價員,評價員按回答表要求進行評價。
step4
統計正確回答數,查二、三點檢驗不同顯著水平所需的最少正確回答數表,作出統計結論。
3.方法特點
二、三點檢驗法是常用的三點檢驗法的一種替代法。
優點:評價員對某些特定產品(如評價員比較熟悉的參比樣)具有較高的分辨力。而且,對那些刺激相對強烈而使敏感度顯著降低的產品來說,二、三點檢驗法非常適合。
4.應用案例
?問題:
某番茄湯生產商欲引進昂貴的低鹽新配方以取得市場先機。在對新配方進行消費者測試前,該公司希望確定兩種不同配方產品可通過感官加以區分。
確定新配方產品與原產品之間是否有差別。
鑒于產品的復雜風味,評價員的判定過程必須簡單有效,因此選用平衡參比二、三點檢驗法。
新配方產品定義為A樣品,原配方產品定義為B樣品。
采用36名評價員,顯著水平α=0.01。
分別制備A、B樣品各54個,并隨機編碼,按表1-6的順序提供給評價員。
表1-6 二、三點檢驗樣品提供表

評價員按表1-7回答表的要求對樣品進行評價。
表1-7 二、三點檢驗回答表

?實驗結果:
共有28名評價員做出正確判斷。查二、三點檢驗表,與n=36名評價員相對應的一行和與α=0.01相對應的一列中,要求判定兩樣品間存在顯著差異的人數最少為26名。
因此,28個正確的答案足以判定兩產品間存在顯著差異。
來源:《感官分析技術應用指南》趙鐳 劉文 編著,由 感官科學與評定 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