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口服液體制劑顯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特別適用于兒童、老人等吞咽固體制劑有困難的特殊人群,但中藥口味不佳,特別是清熱類口服制劑,其復方組成多含苦味中藥飲片,使得制劑整體苦度較高,從而影響患者服藥依從性。為了改進口感,部分清熱類口服液進行了簡單掩味處理。目前,該類制劑的整體口感如何、已實施掩味的其掩味效果如何等尚不明確。 口嘗評價作為傳統(tǒng)感官味覺評價方法,簡便易行且能直觀反映人體真實的味覺感受,在口服制劑的口感評價中最為常用[1]。電子舌技術目前在食品領域已有較為廣泛的應用[2-4],在中藥性味辨識中也已被投入使用[5-6]。因此本研究擬篩選出所有市售的中藥清熱類口服液,通過感官味覺對其苦、酸、甜、辛、咸味及整體口感進行評價;通過獲取其電子舌味覺信息,進一步探討其與感官味覺評價的一致性及基于該技術研究其味覺信息規(guī)律的可行性;掌握目前該類制劑處方藥物組成及特點、是否添加掩味劑、添加掩味劑種類、各類因素與苦度之間的相關性等,為針對性改善口服中藥液體制劑的口感提供數(shù)據(jù)和技術支撐,最終促進中醫(yī)藥的發(fā)展。 HJ-2B型磁力攪拌器,金壇區(qū)西城新瑞儀器廠;BSA224S-CW型萬分之一電子天平,德國Sartorius公司;HHS電熱恒溫水浴鍋,常州普天儀器制造有限公司;TS-5000Z型電子舌,本實驗采用C00、AN0、BT0、AE1、GL1、CA0、CT0、AAE傳感器,日本Insent公司。 對照品鹽酸小檗堿,批號170406,質量分數(shù)98.62%,四川省玉鑫藥業(yè)有限公司;無水乙醇,天津市天力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氯化鉀、氫氧化鉀、酒石酸,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甜味浸泡液,日本Insent公司;水為純化水,自制。樣品為市售69種清熱類口服液(表1)。
清熱類中藥口服液體制劑篩選范圍:《中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中成藥部分;2020年版《國家基本醫(y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中成藥部分;河南省醫(yī)藥采購平臺品種。篩選原則:口服液劑型;具有清熱類功效;市面有售。 根據(jù)上述原則最終在市場上購買到69種,見表1,包括25種兒童專用制劑。69種口服液中,42種(60.9%)添加了不同類型的掩味劑;添加掩味劑的制劑中,26種(61.9%)添加了1種掩味劑,14種(33.3%)添加了2種掩味劑,2種(4.8%)添加了3種掩味劑;掩味原理相對較為單一,以增甜為主;掩味劑類型涉及蔗糖、蜂蜜、單糖漿、甜菊素、甜蜜素等,其中,添加蔗糖的占比42.9%,蜂蜜與甜菊素均占比11.9%,甜蜜素與薄荷腦均占比7.1%。 25種兒童制劑中,16種(64.0%)添加了不同類型的掩味劑;添加掩味劑的兒童制劑中,6種(37.5%)添加了1種掩味劑,10種(62.5%)添加了2種掩味劑;掩味原理以增甜為主;添加掩味劑類型中,蜂蜜占比37.5%,其次為蔗糖,占比31.3%,單糖漿占比18.8%,甜蜜素與甜菊素均占比12.5%。 (1)評價員篩選:經(jīng)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后(倫理批件號:2021HL-198),課題組對招募的評價員進行了包括苦味敏感度在內(nèi)的嚴格篩選,在試驗前簽訂知情同意書。評價員納入、排除標準參照文獻方法[7],納入標準:①年齡18~40歲,身體健康;②能夠保證參與口嘗評價時間;③有主觀能動性(意愿和興趣);④閱讀并充分理解受試者須知,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口腔疾病者;②心態(tài)過于緊張者;③口嘗檸檬黃水溶液評價有苦味的志愿者;④品嘗溶液前3 h進食(尤其是刺激性食物)者;⑤懷孕、哺乳期、有遺傳病史、對即將評價樣品存在過敏的、有膽囊炎及胃腸道嚴重疾病者;⑥具有其他可能影響味覺的不良嗜好,如吸煙、飲酒等;⑦味覺功能異常者。 (2)標準化培訓:具體參照文獻方法[8],分別取37 ℃下各質量濃度的鹽酸小檗堿參比溶液15 mL于口嘗杯中,由評價員含于口中,計時15 s,在口腔進行漱口動作,目的是使舌根及舌側苦味的感受區(qū)域能夠感知樣品的苦味,根據(jù)表2對比記憶參比溶液的苦度分級、苦度值,吐出后漱口至少3次,直至口腔中不再有苦味感受,15 min后將5個等級的參比溶液按照隨機順序采取單盲法再按上述口嘗流程讓評價員進行口嘗并排序,通過考核者可進行后續(xù)的口嘗評價。最終選擇25名通過考核的健康評價員作為受試者。
(1)參比液制備:根據(jù)課題組前期研究[9-11],苦味分為5個等級,每個等級對應一定的苦度范圍,以不同質量濃度的鹽酸小檗堿溶液作為苦味參比溶液對應不同苦度等級,制備苦度等級為I~V的鹽酸小檗堿參比溶液。參比溶液制備完畢后需37 ℃水浴保存。 (2)樣品制備:以兒童清咽解熱口服液為例,取藥品原液15 mL于口嘗杯中,備用。 2.2.3 感官味覺評價模式
選擇中藥中常見的酸、苦、甜、辛、咸5種味道為味覺評價指標,69種口服液分為12輪進行口嘗,每輪口嘗6種口服液樣品,其中第12輪口嘗樣品數(shù)為3種。每輪樣品隨機排序進行編號并置于口嘗紙杯中,然后評價員按編號根據(jù)標準化培訓方法進行口嘗,將評分結果填入“口感評價表”中,然后吐出樣品,漱口5次,至口腔內(nèi)無苦味,1~2 min后測定下1個樣品。每個樣品可重復評價,最終評價員需在“口感評價表”中填入每個樣品得分與排列順序。 (1)半定量評價:根據(jù)表3~7口感描述評價表對其進行酸味、甜味、咸味、辛味與整體口感進行半定量評價。其中表7包括對整體口感的分類描述,表8包括對苦味進行分類描述。
(2)定量評價:采用“評分+排序”法[12]對樣品進行評價。每輪樣品中放置1杯苦度為3的參比溶液,評價員根據(jù)標準化培訓對樣品進行定量評價,口感描述及定量范圍見表8。
2.2.4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本實驗由評價員進行感官評價,由于人的主觀性及個體差異可能造成不同評價員之間的苦味評價存在差異,實際測試中個別數(shù)據(jù)會偏離整體水平,但又不能作為異常值直接予以剔除,因此參照文獻方法[8,13]采用Grubbs檢驗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異常值的循環(huán)檢驗和剔除。每組數(shù)據(jù)每輪僅剔除1個異常值,進行多輪的循環(huán)檢驗剔除。此外,測試數(shù)據(jù)值過大或過小均有可能成為異常值,因此采用雙側檢驗進行剔除,本實驗選擇檢出水平為0.1、剔除水平為0.05。 對69組(10 350個)數(shù)據(jù)進行循環(huán)檢驗剔除,共剔除113個數(shù)據(jù),剩余數(shù)據(jù)經(jīng)過剔除后不再補充測試,已剔除后剩余每組數(shù)據(jù)的平均值作為最終測試的口嘗值。共獲取69種口服液的345種半定量味覺信息(酸、辛、甜、咸味及整體口感味覺信息)、69種定量味覺信息(苦味味覺信息),其苦、酸、辛、甜、咸味與整體口感感官味覺評價平均值分別為2.24、1.47、1.46、2.03、1.54、3.06,以苦味與甜味為主,其他味覺沒有或幾乎沒有。 總69種口服液的整體口感分類結果中,保濟口服液、金復康口服液等19種(27.5%)被分為A(一般或好喝);去感熱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等34種(49.3%)被評價為B(不好喝,但可以忍受);腦血疏口服液、小兒雙金口服液等16種(23.2%)被評價為C(難喝)。其中有31種添加了掩味劑但整體口感分類仍然在B類與C類,占總69種口服液的44.9%。 苦味分類結果中,兒童清咽解熱口服液、茵梔黃口服液、祛痰靈口服液等41種(59.4%)被評為甲(沒有苦味或微苦);馥感啉口服液、藍芩口服液、小兒雙金清熱口服液等23種(33.3%)被評為乙(可忍受的苦度);銀翹解毒口服液、咳感康口服液、清肝利膽口服液等5種(7.3%)被評為丙(很苦);沒有制劑被評為丁(不能忍受的苦度)。其中有19種添加了掩味劑但苦度依舊在乙類、丙類,占總69種口服液的27.5%。 25種兒童制劑中苦味分類結果中,兒童清咽解熱口服液、小兒廣樸止瀉口服液等15種(60.0%)被評為甲類;馥感啉口服液、小兒解表口服液、小兒雙金清熱口服液、小兒熱速清口服液等10種(40.0%)被評為乙類,無制劑被評為丙類,其中8種添加了掩味劑但苦度仍在乙類。 其他味覺評價中,酸味評價中被評為I、II級分別有40、29種;辛味評價中占比被評為I、II、III級分別有40、28、1種;甜味評價中被評為I、II、III級的分別有16、37、16種;咸味評價中被評為I、II、III級的分別有36、32、3種。 (1)正極清洗液配制:取1 L量瓶,加7.46 g KCl、500 mL純水,搖勻;再加300 mL無水乙醇,搖勻;再加0.56 g KOH,搖勻,定容,即得。 (2)負極清洗液配制:取1 L量瓶,加500 mL純水、300 mL無水乙醇,搖勻;再加8.3 mL濃鹽酸,搖勻定容,即得。 (3)參比液配制:取1 L量瓶,加0.045 g酒石酸、2.24 g KCl、500 mL純水,搖勻;再加純水定容,即得。 (4)玻璃電極浸泡維護液配制:加248.2 g KCl于900 mL純水中,超聲使之完全溶解,定容于1 L量瓶,即得。 (5)電子舌實驗樣品制備:將3種口服液分別以原液及稀釋2、5、10、25倍量測量其電子舌響應值,找到響應值較好的稀釋倍數(shù)。根據(jù)預試驗結果選定稀釋倍數(shù)為5倍。 (1)傳感器活化:在進行測試之前,傳感器取出后需浸泡在對應的維護液中24 h以上,在膜表面形成溶液膜(檢測必備),其中,除甜味傳感器GL1需浸泡在專屬的甜味浸泡液中,其余傳感器均浸泡在適量的參比溶液中,正負電極浸泡于玻璃電極浸泡維護液,活化24 h后方可安裝使用。 (2)TS-5000Z型電子舌測試:首先分別在清洗液、參比液、另一參比液中清洗90、120、120 s,傳感器在平衡位置歸零30 s,達到平衡條件后,開始測試。樣品測試時間30 s,輸出先味值;后在2組參比液中分別清洗3 s,傳感器插入新的參比液中測試回味30 s,循環(huán)測試4次,去掉第1次循環(huán),取后3次平均數(shù)據(jù)作為測試結果。其中,甜味傳感器GL1測試時循環(huán)測試5次,去掉第1次和最后1次循環(huán),取中間3次平均數(shù)據(jù)作為測試結果。 (3)傳感器指標分析及數(shù)據(jù)采集:TS-5000Z型電子舌8根傳感器中C00和AE1傳感器也會各輸出2種電子舌味覺值,分別稱作先味和回味,而AN0和BT0傳感器只輸出回味值,GL1、CA0、CT0傳感器只輸出先味值,AAE除輸出鮮味值外,同時輸出了所測樣品的味覺豐富度。 2.3.3 基于電子舌的味覺評價結果
電子舌評價中共利用8根傳感器采集到69種口服液的11種味覺信息,分別為C00傳感器采集到的酸性苦味(bitterness)、酸性苦味回味(aftertaste-B);AN0傳感器采集到的堿性苦味回味(B-bitterness2);BT0傳感器采集到的堿基鹽類苦味(H-bitterness);AE1傳感器采集到的澀味(astringency)、澀味回味(aftertaste-A);GL1傳感器采集到的甜味(sweetness);CA0傳感器采集到的酸味(sourness);CT0傳感器采集到的咸味(saltness);AAE傳感器采集到的鮮味(umami)、豐富度(richness)。咸味與酸味的無味點分別為−6與−13,其他味覺的無味點都為0。 由圖1可得清熱類口服液的電子舌味覺相應值中,整體上以堿性苦味回味響應值最高,且根據(jù)電子舌評價結果可得其平均得分為19.38,這與口嘗評價結果中苦味得分最高一致;其后為咸味、鮮味,響應值平均得分分別為12.73、10.32,甜味的響應值平均得分為1.91,這與口嘗評價中甜味平均得分第2,咸味平均得分第5不一致,且咸味與苦味味覺響應值均在無味點以上,共55種口服液的澀味響應值在無味點以上,占總樣本的79.7%,后續(xù)在深入研究時可在口嘗實驗中加入澀味評價,探究澀味對其整體口感的影響大小。有60種口服液的電子舌酸味評價響應值在無味點以下,這與口嘗結果一致,表明清熱類口服液大部分沒有或較少含有酸味。
(1)Pearson檢驗:將口服液的整體口感評分及五種味覺評分導入SPSS 26.0軟件中進行Pearson檢驗,通過Pearson檢驗可以判斷2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大小,其相關系數(shù)絕對值越接近1,兩者相關性越大。Pearson檢驗結果顯示,苦味、辛味、咸味分別與整體口感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869、−0.604、−0.541,甜味與整體口感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相關系數(shù)為0.794,這也與常識相符。酸味與整體口感之間無顯著相關性(P>0.05)。 (2)多元線性回歸:以口服液的整體口感評分為因變量,以5種口感評分為自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中ANOVA檢驗顯著性P<0.01,說明模型具有顯著性。多元線性回歸方程的截距為5.580,斜率(即回歸系數(shù))分別為−0.520(苦味)、−0.092(酸味)、−0.338(辛味)、0.099(甜味)、−0.596(咸味),據(jù)此可以得到線性方程y=−0.520 1 x1-0.092 x2-0.338 x3+0.099 x4-0.596 x5+5.580,R2=0.867。 (3)口服液整體口感預測模型:以整體口感得分為因變量,以其他5種口感得分為自變量導入SIMCA 14.1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軟件中,建立PLSR模型,并對模型進行置換檢驗,判斷是否出現(xiàn)過擬合。PLSR分析如圖2所示。圖2-A是69種口服液口感評價Y值與預測Y值的回歸分析圖,橫坐標表示的是口感評價PLSR模型中的預測Y值,縱坐標表示的是口感評價的實測Y值(整體評價),得到其預測模型為Y=X-1.012−0.007,R2=0.874 3,說明該模型預測能力強;圖2-B橫坐標表示的是經(jīng)過200次置換檢驗后隨機模型與原模型的相似度,縱坐標表示的是R2、Q2的值。是否過擬合的判斷標準是:R2回歸線在Y軸的截距小于0.4,Q2回歸線在Y軸的截距小于0.05,R2、Q2擬合回歸線斜率大于0,則說明模型沒有出現(xiàn)過擬合。本研究進行200次置換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置換檢驗的R2回歸線的Y軸截距為−0.017 6,Q2回歸線的Y軸截距為−0.329 0,表明建立的模型沒有出現(xiàn)過度擬合,預測能力良好;圖2-C為口嘗結果PLSR模型獲取其變量重要性投影圖,通過該模型獲取其變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VIP)值,VIP值是反映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能力的重要指標,VIP值越大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解釋能力越強,其中苦味和甜味VIP值>1,說明苦味和甜味是影響口服液整體口感的重要變量。
(1)Pearson檢驗:將電子舌AN0、BT0、C00傳感器的味覺響應值與口嘗苦度得分導入SPSS 26.0中進行Pearson檢驗分析其相關性。由于酸性苦味回味電子舌響應值58.0%都在無味點以下,因此選擇堿性苦味回味、堿性鹽類苦味、酸性苦味3種苦味電子舌響應信號與口嘗苦度進行Pearson相關性檢驗,結果可得,堿性鹽類苦味、酸性苦味均與口嘗苦度值有顯著相關性(P<0.05),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280、−0.347。 (2)多元線性回歸:以感官味覺評價的苦味評分為因變量,以電子舌AN0、BT0、C00傳感器的味覺響應值為自變量進行線性回歸,結果表明電子舌測試堿性苦味回味、堿性鹽類苦味、酸性回味與口嘗苦味均無顯著線性關系。 (3)基于電子舌的苦度預測模型:以感官味覺評價的苦味評分為因變量,以電子舌AN0、BT0、C00傳感器的味覺響應值為自變量導入SIMCA 14.1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軟件中,建立PLSR模型,并對模型進行置換檢驗,判斷是否出現(xiàn)過擬合。結果中R2=0.137,該模型預測能力不強。 (1)半定量化苦度預測模型:根據(jù)《中國藥典》2020年版中對中藥飲片味道的描述按照“極苦”“苦”“微(稍)苦”進行分類,并對口服液的制備工藝進行檢索,共得到33種口服液處方組成。由于銀黃口服液復方組成為金銀花提取物(以綠原酸計)、黃芩提取物(以黃芩苷計),茵梔黃口服液中復方組成為茵陳提取物、梔子提取物、黃芩提取物(以黃芩苷計)、金銀花提取物,祛痰靈口服液復方組成中含有鮮竹瀝(液體),藿香正氣口服液中含有廣藿香油(液體)、紫蘇葉油(液體),清開靈中含有非常規(guī)藥物膽酸,以上組成在《中國藥典》中無描述,故剔除5種口服液后對剩余28種口服液的苦味飲片含量與苦度進行分析。 對口服液中的極苦飲片含量、苦味飲片含量、微苦飲片含量以及是否添加掩味劑(未添加掩味劑記為1,添加掩味劑記為2)取對數(shù),通過公式“新數(shù)據(jù)=(原數(shù)據(jù)-均值)/標準差”進行標準化處理后得到X1、X2、X3、X4,采用Excel“規(guī)劃求解”方法,以X1、X2、X3、X4為自變量,口嘗苦度(I)為因變量,建立基于單味中藥飲片等級苦度信息的復方中藥口服液整體苦度預測模型(半定量化)。關系式如下:I=f1(X1, X2,X3, X4)=k1X1+k2X2+k3X3+kfX4,k1、k2、k3、kf為待定參數(shù)。 由表9可得,清熱類口服液的苦度與所含苦味飲片含量有關,當n=24時,預測苦度與真實苦度相關系數(shù)(r)=0.703>0.537(臨界系數(shù)),表示預測苦度的擬合方程有意義,此時I=0.342 X1+0.475 X2+0.216 X3,根據(jù)結果可得,清熱類口服液的口嘗苦味得分與是否添加掩味劑或無顯著相關性。
(2)定量化苦度預測模型:基于課題組此前對苦味飲片水煎液標準表觀苦度評價結果[7],根據(jù)苦味飲片水煎液質量濃度(C0)與其口嘗苦度(I0),將質量濃度取對數(shù)后,根據(jù)韋伯-費希納定律,計算出各苦味飲片對應的苦度系數(shù)(k0),然后根據(jù)各飲片的含量計算出各口服液中所含苦味飲片的標準表觀苦度(Ixn),將各苦味飲片的標準表觀苦度進行加和從而得到復方中藥口服液的預測苦度(I預測),建立基于單味飲片標準表觀苦度的復方中藥口服液整體苦度預測模型(定量化),探討I預測與真實苦度 (I真實)之間的相關性。關系式如下: 最終得到20組基于定量信息的中藥口服液苦度預測值,其I預測與I真實的相關性如圖3所示,由圖3可得,通過對復方口服液中的苦味飲片的苦度進行加和,得到的I預測與I真實之間的線性關系y=0.062 2 x+0.663 4,R2=0.563 8,查臨界值表可得,其相關系數(shù)r=0.751>臨界系數(shù)0.561(P<0.01, n=20),說明基于中藥單味飲片標準表觀苦度的復方中藥口服液整體苦度預測模型建立可行。
本研究對市售清熱類口服液進行味覺評價研究,由結果可得:清熱類口服液有超過4成在“很苦或可忍受的”范圍內(nèi),大部分口服液的口感都在“不好喝或難喝”的范圍,有超過6成添加了掩味劑,添加掩味劑的制劑中有將近一半仍在乙/丙類,有超過7成仍在B/C類;25種兒童適用制劑中4成有“可忍受的苦度或很苦”,大部分在“不好喝或難喝”的范圍,有超過6成添加了掩味劑,添加掩味劑的制劑中有超過4成仍然在乙/丙類,有近7成仍在B/C類。說明多數(shù)企業(yè)對制劑口感較為重視,但采取的掩味技術效果并不理想。清熱類口服液中沒有添加掩味劑的制劑中有近8成在B/C類,有近4成在乙/丙類,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掩味處理。 以上都表明目前清熱類口服液的整體口感不容樂觀,已經(jīng)添加了掩味劑的口服液的味覺現(xiàn)狀仍有較大的改進空間。研究發(fā)現(xiàn),該類制劑現(xiàn)有的掩味技術以添加甜味劑為主,掩味原理及掩味劑品種單一,缺乏靈活性,并不能夠完全滿足于其掩味需求,并且中藥飲片化學成分多樣復雜,很多飲片都具有獨特的苦味,且在炮制、配伍、煎煮、制劑等過程中,各成分之間常發(fā)生多種反應,生成新物質,各物質的致苦機制也不一樣。這些情況都導致多數(shù)中藥制劑苦味復雜、強烈而持久,使得常用的掩味方法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受到很大限制[14]。因此,中成藥的掩味課題仍是藥學領域的重要課題,且由于中藥液體制劑多成分、大劑量、非固體的特點,有必要采取以抑苦為主,增甜、加香為輔的復合掩味技術,才能整體提升中藥口服液體制劑的口感。 本課題將口服液中的苦味藥物成分含量進行統(tǒng)計,采用Excel中“規(guī)劃求解”對口服液的苦味評分與成分、是否添加掩味劑之間進行分析。夏枯草口服液復方組成中僅含夏枯草(800 g/L),夏枯草在《中國藥典》2020年版中描述為氣微,味淡,其不含苦味飲片,因此表9中將夏枯草口服液進行排除,金蓮花口服液復方組成中僅含金蓮花(450 g/L),金蓮花在《中國藥典》2020年版中無描述,在《中華本草》中描述為氣微,微苦,其預測苦度較真實苦度不苦,由于金蓮花在《中國藥典》2020年版中無描述,因此上述對于金蓮花的描述可能不夠準確,其苦味程度如何有待深入研究。養(yǎng)陰清肺口服液預測苦度比真實苦度更苦,原因可能在養(yǎng)陰清肺口服液的中藥復方組成中含有地黃(味微甜)、甘草(味甜),起到一定的調和作用,且薄荷味辛涼,也能夠起到改善口味的作用。柴胡預測苦度較真實苦度更苦,可能是因為柴胡口服液中添加掩味劑,對其苦度起到一定改善作用。 若將以上誤差較大的樣品排除,可得k1=0.343,k2=0.475,k3=0.216,kf=0,r=0.703>相關系數(shù)臨界值0.537,P<0.01,n=24,但常理來說,極苦飲片由于具有更高的苦度,其系數(shù)k1應高于其他因素,而本預測模型中k1較小,原因可能在于復方組成中含有極苦飲片的樣本量較少,且此模型數(shù)據(jù)來源不夠精細,因此本預測模型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以上分析,建立口服液苦度預測模型的可行性高,未來有望建立更加精準的口服液苦度預測模型,為中藥口服液體制劑的口感研究奠定基礎。 影響中藥口服液體制劑口感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內(nèi)部因素。外部因素除上述5種味覺外,也包括嗅覺,例如中藥的“五味”中辛味就是由嗅覺器官及受體感知和傳遞的[15],因此中藥液體制劑的掩味不僅要掩蓋其不良味覺,必要時還要掩蓋其不良嗅覺,正如課題組此前提出的中藥掩味3部曲抑苦、增甜、加香[16]。影響中藥口服液體制劑口感最主要的內(nèi)部因素是其物質基礎,例如本研究中69種口服液中有一半以上都含有黃芩,黃芩苷是黃芩解熱作用重要的物質基礎[17],黃芩苷的苦味能夠影響制劑的口感,而黃芩苷的呈苦機制目前并不明確,因此后續(xù)也應對此類制劑中含有的苦味物質的呈味機制進行探究,可利用分子對接等計算機模擬方法模擬其與苦味受體的結合機制,進一步為苦味掩蔽工作提供理論基礎。 口感是決定患者用藥依從性和口服制劑市場占有率的重要因素[18-19],因此口感評價方法是重中之重。傳統(tǒng)的中藥口感評價方法主要是口嘗法,如《景岳全書》曰:“每當用藥,必逐件細嘗,既得其理,所益無限”。口嘗法是醫(yī)家認識藥物、鑒別真?zhèn)魏捅孀R性能的重要方法,在指導臨床用藥時發(fā)揮重要作用[20],現(xiàn)代口嘗評價方法更是最基礎應用最廣泛的評價方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電子感官技術已經(jīng)被廣泛用于辛味中藥氣-味的表征研究[21]、中藥質量辨識[22-23]、藥物苦度定量研究[8,24-26]等,在中藥掩味研究方面也有頗多應用[10,26-27],電子感官用于中藥口感評價已成趨勢。但是,本研究中利用電子舌評價并未得到較多有價值的信息,部分信息與口嘗結果有所出入。究其原因,人類的舌上有成千上萬個味蕾,苦味的味蕾較其它味覺的味蕾分布要更為密集得多,而電子舌傳感器數(shù)量有限,能夠獲得的信息也有限,雖然電子舌在靈敏度或檢測限方面可能有所提高,且無口嘗法中的安全性風險,但在豐富度及復雜味覺的評價方面尚不能與人類口嘗相媲美,未來有待于發(fā)展出更先進的味覺傳感器技術,能夠更進一步的用于口感評價。清熱類中藥口服液體制劑在市場上所占份額頗多,其口感問題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本研究對清熱類口服液的酸、甜、苦、辛、咸5種口味以及整體口感進行評價,并探究口感呈現(xiàn)效果的深度原因,有利于后續(xù)對清熱類口服液口感的進一步研究,乃至實現(xiàn)對清熱類口服液的精準掩味,以此提高病人的服藥依從性。 參考文獻:李晨旭,姚 靜,任延娜,李 涵,桂新景,王艷麗,施鈞瀚,劉瑞新,李學林.基于感官評價法的清熱類中藥口服液味覺評價研究 [J]. 中草藥, 2023, 54(1):81-91.
提醒:文章僅供參考,如有不當,歡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讀者不應該在缺乏具體的專業(yè)建議的情況下,擅自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采取行動,因此導致的損失,本運營方不負責。如文章涉及侵權或不愿我平臺發(fā)布,請聯(lián)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