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價格除與本身品質有關,也受消費者的喜好影響,消費者對茶葉的喜惡決定著茶葉市場及企業的發展方向。故消費者測試應運而生,其重點是了解消費者對產品的喜歡程度。其中最常用的為九點喜好度法,可直接反映消費者的喜好程度。為尋找產品改良方向,可與恰好標度法(JAR)聯用進行懲罰分析。此外,為進一步分析影響喜好的驅動因子,適合項勾選法(CATA)也常與喜好度法聯用進行評價。
本文介紹了幾種近年來在茶葉中使用的消費者測試的方法及作用,總結出不同方法的適用范圍、評價目的及優缺點,以期為茶葉相關行業選擇合適的感官品評方法提供參考。
01 喜好度和恰好標度法(JAR)評價
如今的茶葉消費市場中,消費者的喜好嚴重影響著茶葉企業的發展方向,茶企逐漸開始關注消費者對茶葉的喜好研究。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喜好標度法和恰好標度法(JAR)評價。
喜好標度法是讓消費者直接表達對樣品的喜好程度,最常用的是九點法;恰好標度法(JAR)法是指讓消費者判斷感官屬性的強度是否合適,常用的為5點法(示例問卷見表3)。消費者品嘗樣品后對喜好度打分和各屬性的恰好度評分,對比喜好度的平均值確定樣品受喜歡的程度,喜好度和恰好度數據通過懲罰分析進一步判斷出哪種感官屬性影響喜好度,以及該如何改進。該方法常用于產品開發及改良,通過消費者對產品的反饋,來調整產品味道。

02 適合項勾選法(CATA)
喜好度和恰好標度法(JAR)分析只能分析樣品的喜好程度,無法描述多個樣品屬性及分類。因此有學者開始研究既可以分類,又可以同時研究喜好度的適合項勾選法(CATA)。CATA法中的問題均為選擇題,包括屬性選擇和喜好度選擇(示例問卷見表4)。

CATA法的常用研究方式為:
(1)招募50~200位消費者,簡單講解如何分析;
(2)預先準備好相關的描述詞(可由消費者或內部評價員形成),制成勾選的問卷;
(3)提供樣品和問卷,讓消費者品評后勾選合適的選項。
以上描述可以看出,CATA無法判斷某種屬性的強弱,為彌補這一缺陷,RATA作為CATA的一種變體應運而生。在問卷中增加選擇屬性強弱的選項見表(4),讓評價員在選擇屬性時同時勾選出屬性強弱。
CATA數據分析屬性時,數據統計以頻率為主,使用Cochran’sQ檢驗來進行方差分析,判斷不同樣品屬性是否存在差異,接著使用對應分析對樣品及屬性進行分類。分析喜好度數據時,可以結合屬性頻率進行PCA分析,分析出樣品的喜好驅動因子。
RATA因其自身具有屬性強弱的選項,數據分析可以使用CATA的方法,也可經標準化后可進行方差分析、PCA和AHC。而在RATA問題中,消費者需要通過選擇更多的屬性并額外表明其強度,這樣可能會影響消費者并引入誤差。
因此,當樣品的感官差異為是否存在該屬性時,首選CATA;當感官特性取決于屬性強度強弱時,選擇RATA。相對于QDA,CATA的評價員是不經過訓練、經常消費某類產品的消費者或者半經驗品評員;使用的描述詞不需要定義,更加符合消費者的真實感受。CATA能探究影響消費者喜好的驅動因子。需要注意的是,當樣本非常相似或者具有細微的差異時,QDA的專家評價員比CATA的消費者能區分出更多的屬性和強度差異。
參考文獻:王迪,李雪雪,陳甜,等.茶葉中描述性分析和消費者測試感官評價方法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4,15(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