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思敏首先介紹了一下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的概況。研究院是一個具有創新性、國際性研發的平臺,其中有六個定向的研發中心和四個非定向的研發中心,消費者與市場研究中心在其中的角色更像是幫助研發團隊了解市場、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具體痛點,最終反饋給研發人員,以便精準解決市場或消費者所面臨的問題。
兒童這一類群體在中國人民的比重中越來越大,兒童食品包括其他的消費品類在受到更多的關注。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80、90后年輕的消費群體也加入進來,導致了兒童零食,以及整個食品市場更大規模的擴張。對于兒童食品這一品類來說,最重要的是抓住目標人群的定位。對于目標人群的認知和研究,目標是發現家長和兒童在內的家庭價值觀和價值導向。
研究院對此做了一個消費梳理,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對于兒童營養搭配的階段式認知消費者都特別感興趣,針對這部分的研究,研究院從中篩選出三個年齡階段,分別是6個月-1歲、1歲-3歲、3歲-6歲。研究中涉及到一些問題,比如在家庭關系中兒童和家長之間是怎樣的相處模式?家長是處于干預式還是放養式的?最終的目標是定在家長還是兒童身上?兒童對于食品的需要大于家長對于食品的需要,如果兒童受家長的支配家長的意見則會更重要一些。
從描繪消費者的行為軌跡可以描繪出整個消費者的行為地圖。在這個地圖里面用到調研的問題包括食用品類、購買渠道和價格以及購買原因等等。在分析中可以發現家長對于信息來源、渠道等的問題非常在意,他們會挑選自己非常信任的渠道進行信息收集,尤其是考慮到兒童食品品類的特殊性。接下來要把握消費者的痛點,最終是否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之前的調研中發現家長首次購買的時候會在意安全、品質、營養的問題,后面的購買中才會注意到外形、烹飪的情況。
感官研究的方向就是篩選出產品或優化方向,產品需求由哪些特性構成,基于一些特性實現新產品的生產和研發。這塊研究的內容包括消費者到底更偏好哪些產品等,會著重關注定量測試的內容。針對兒童的年齡階段需要制定不同的測試內容。測試中也有難點出現,比如如何讓兒童樂于參與?如何讓兒童與成年人溝通?如何讓兒童讀懂題目?如何讓兒童把自己的感受講明白?這也是研究院需要解決的內容之一。
毋思敏詳細的講解了消費者調研和感官技術方面的重難點,尤其是在兒童食品中的應用,讓與會成員對此有了初步認知。
